• 香港首個「長征圖片展覽」開幕

      今天(7月1日),由中國心文化促進會舉辦的香港首個「長征圖片展覽」隆重開幕,首先要感謝各位領導、各位嘉賓的大力支持,特別要感謝武漢大學歷史學院的支持提供了資料,展覽才能成功舉行。同時,還要感謝香港文化藝術基金會和香港中華文化總會給予的支持。 合唱《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大家着裝整齊的演出服飾,激情高昂,高亢一曲。 嘉賓與合唱團合照   中聯辦宣文部副處長陳志軍、中聯辦青年工作部調研員黃承祖、香港警務處九龍城警區助理指揮官(輔警)陳雅迪、浸會大學歷史系副教授李建琛、筲箕灣東官立中學副校長楊昌俊出席開幕儀式,並為未來的接班人繫上紅領巾。   今天表演的青少年,你們可能就是在香港第一批穿上紅軍服裝、繫上紅領巾的未來接班人,少年強則國家強,少年興則香港興。希望你們能發揚先輩們的革命精神,深愛自己的國家! 嘉賓為表演的小朋友繫上紅領巾 陳志軍副處長致辭   中聯辦宣文部副處長陳志軍致辭時表示,「長征圖片展覽」是非常有意義的活動,香港這方面的活動比較少。香港現在已經走向由治及興的新階段,在這樣一個重要的歷史時期,整個香港社會出現了根本性的變化。今天的香港社會特別需要拼搏,再造新香港的精神,這種精神就是今天圖片展覽所提到的長征精神。長征精神就是不怕艱難險阻,創造時機的歷史過程,這樣的圖片展覽是非常具有教育意義的宣傳活動。希望今天的展覽只是一個開始,今後有機會把展覽帶到更多的地方,大力弘揚長征精神,期待這樣的活動能夠在香港落地生根並且弘揚開來。 楊昌俊副校長致辭   筲箕灣東官立中學副校長楊昌俊表示,陳處長所提到的「長征精神」,其實香港的學生,特別是青年學生,最缺乏就是這四個字包含的深刻意義,這四個字所包含的三個意義分別是:第一,首先明確目標,目標定了,就要朝著目標走下去。現在青少年往往目標不清晰明確,甚至迷失,應該多學習長征精神。第二,有了目標,就要具備堅持不懈的信心。長征途中有很多艱難險阻,隨時會失敗或放棄,但紅軍取得長征的偉大勝利。現在很多青年人就缺乏堅持不放棄、持續努力的精神。第三,每一階段都要總結經驗,學會應變。路途崎嶇,可能有錯誤的地方,但通過調整,找到新的方法,最終到達終點。這是香港學生最缺乏的如何面對困難獨立解決的應變能力,這也是長征精神之一。   學校中三歷史有學習長征這部分,但只是提到長征從什麼時候開始,中間經過什麼地方,開會什麼會議。但為什麼要開這些會?長征路程長,中間遇到問題,該怎麼解決?要找到共識,想辦法向目標前進。青年學生通過學習長征精神,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歷史里的教訓可以通過學校進行歷史教育。   近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正審議《愛國主義教育法》,我們舉辦這次展覽正其時。習近平總書記說,長征這一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壯舉,留給我們最可寶貴的精神財富,就是中國共產黨人和紅軍將士用生命和熱血鑄就的偉大長征精神。偉大長征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及其領導的人民軍隊革命風範的生動反映,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體現。   今天上午,央視就播放了偉大長征的紀錄片,闡述了長征精神深遠的重要意義。 香港中華文化總會高敬德會長發來賀函,感謝中國心文化促進會成功舉辦展覽。 袁疆才先生宣讀高敬德會長的賀函 林燁小姐致辭   中國心文化促進會負責人林燁表示,87年前,偉大長征為何能取得勝利,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所以,要讓青少年認同國家,應從了解和學習長征革命史着手。希望通過發揚長征精神,讓大家懂得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今天,我們以微薄的力量舉辦了長征圖片展覽,目的是希望引起特區政府和社會的重視,弘揚偉大的長征精神,盡快建立一個永久的長征紀念館,成為一個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更希望在大家的支持下,這組展板能夠進入學校、社區,我們認為,要讓青少年認同國家,應從了解學習長征革命史着手。讓生長在新時代的青少年認真學習中國近代史,勿忘先輩的革命事蹟,深刻認識紅色政權來之不易、新中國來之不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來之不易。   展覽重溫了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長征和長征精神的重要講話,長征歷時兩年,圖片以時間為軌道,每張圖片以簡要的說明介紹長征的重要事件。長征途中,英雄的紅軍,血戰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鏖戰獨樹鎮,勇克包座,轉戰烏蒙山,擊退上百萬窮凶極惡的追兵阻敵,征服空氣稀薄的冰山雪嶺,穿越杳無人煙的沼澤草地,縱橫十餘省,長驅二萬五千里。 蔣白浪為李建琛教授講解圖片 楊昌俊副校長欣賞展覽圖片   「長征圖片展覽」融歷史、文化、教育為一體,《三大紀律八項注意》這首歌反映了紅軍鐵的紀律和愛護關心群眾的精神。而毛澤東主席在長征途中有感而發寫下了多首膾灸人口的詩詞,我們邀請書法家書寫了詩詞,添加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色彩。   長征的勝利,在於中國共產黨和紅軍的空前團結。希望我們走好這一代人的長征路,團結一致,弘揚新長征精神,發揚新獅子山精神,發揮正能量,為國家為香港作出應有的貢獻,為全面推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奮進。 年輕有為的劉佳鵬擔任司儀,增添了青春活力。   群藝社廖群老師表示,國民教育要從小開始,在藝術中讓小朋友了解中國歷史,培養愛國情懷,所以,我帶領學生們表演長征節目,讓她們知道偉人們的豐功偉績。 群藝社小朋友表演紅軍話劇:《一袋乾糧》 群藝社小朋友表演長征組歌舞蹈 傅奇明、傅錦芳表演《倔強的小紅軍》紅軍話劇:剛強的小紅軍戰士在生與死的考驗面前,寧可犧牲自我也不願意拖累別人,把困難和危險留給自我。 蔡沿展朗誦毛主席詩詞《十六令字三首》: (一)山,快馬加鞭未下鞍。驚回首,離天三尺三。 (二)山,倒海翻江卷巨瀾。奔騰急,萬馬戰猶酣。 (三)山,刺破青天鍔未殘。天欲墮,賴以拄其間。   《遵義會議》話劇表演:長征途中,黨中央召開的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同志在紅軍和黨中央的領導地位,是我們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捩點。 蔡林生、鍾輝表演長征組歌二重唱《七律.長征》: 紅軍不怕遠征難, 萬水千山只等閒。 五嶺逶迤騰細浪, 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 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軍過後盡開顏。

  • 《流浪地球2》 觀看心得

      電影《流浪地球2 》在港上映後,口碑甚佳,反應相當熱烈,不少人都感動得熱淚盈眶。香港中華文化總會組織屬會觀看電影,並陸續收到不少反饋,紛紛表達觀後個人心得,今摘錄和大家一起分享交流 陳雅迪 藍鏡玉露藝文天地   《流浪地球2 》應該是我第一次觀賞高科技未來地球發展的中國電影,欣賞後沉澱細味劇情、故事、製作,有所啟發。   電影畫面特效出色,特技效果比荷里活更加細緻流暢自然,論電影技術絕對有勝過荷里活電影的製作,不論是太空科技畫面或地球基地或經歷末世破壞的地球畫面,非常豐富逼真,令觀眾投入在電影劇情中。故事中充分表達天安門廣場那一句:世界人民大團結萬歲。電影中幾位男主角盡忠職守地去守衛國家人民,在面對困難中堅毅不屈,勇於承擔並負起犧牲自已拯救世界的精神,令我感動落淚的其中一幕是在太空站當中國航太人員站出來等時間,老師叫出:五十歲以上中國航太人員站出來。   劇情,故事,製作,充分表達中國已經是世界上其中一個頂尖大國,在環境保護,保育地球及以尖端科技保護人民,中國已在世界各國獲得尊重。 陳玥 瓶花落硯   首先令人震撼的是這部「太空科幻電影 」採用了大量先進科技,無論畫面還是科技元素的運用,都有世界級水準,可以看到我們國家高科技發展非常快,而且是越來越好,這個非常值得我們自豪。   這部電影的劇情有很多感人的場面,電影中周老師很多次說到 「危難當前,唯有責任 」,而且很堅決地說「我們的人一定能完成任務 」,深深感受到中國人團結堅定的信念,強烈的國家情懷和使命擔當。「 五十歲以上的,請出列」這一段也深入人心,那種勇敢面對死亡,無私奉獻,犧牲自我生命去顧全大局的偉大精神,非常令人感動。在危機和困境面前,責任、勇氣、希望、信念、團結可以戰勝一切。   我們應該學習影片優秀的中華民族精神,勇於擔當,為社會作出貢獻。 蔡艷芳 藝海星韻文化交流協進會   氣勢恢宏的敘事、逼真的特效、細膩的細節,多線索平行推進,讓電影劇情無比緊湊和緊張。直通太空的電梯、無人機大戰、垂直起降戰機、摩天輪式的空間站、滿天飛翔的太空船……有一種紀錄片的真實質感,完全戳中我了科幻審美,滿足我對科幻電影的向往。   還有不得不提的是,本片全員演技在線,讓我們見識了演技派是怎麼飆戲的。李雪健老師鏗鏘有力的發言,華仔眼神裏拳拳愛女之心,最大的驚喜莫過于吳京和沙溢的師生情,亦師亦父亦友的關系,在月球表面「 無聲無息」的溝通中讓人感動不已。   最讓我動容的還是對曾經那些科幻大片的顛覆,尤其是西方的類型片。真正的宇宙觀勢必是整個人類應該考慮的,而不是僅僅幾個英雄;同樣,真正在巨大災難中發出人類之光的往往是我們這些普通人。正如書上曾看到的,人民大眾創造了歷史,但是那些歷史上的人物偏以以是自己掌握了命運。   但在大義面前,在整體人類文明生死存亡之際,他們完全可以抛棄小我,成就大我而毫無畏懼。在生或死面前,我們無法去定義勇敢,因以勇敢是相對的,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勇敢的人都會將自己的安危放在最後,因以他們更相信自己可以化身以光,去逆行照亮黑暗。   很欣喜,我們的科幻電影走了一條不同的道路,還成功了。愚公移山、親情、回家、希望、犧牲、顧全大局……這些都是來自中國獨特的傳統文化和精神內核,末日硬科幻結合中國人的浪漫情懷,讓科幻電影多元化拓展有了新的方向。 蔡沿展 中華文化薪火相傳協會   這次觀看《流浪地球2》,感觸頗深,身為一個中國人,倍感自豪。作為國產末日科幻片,我們享受了視覺上的饕餮盛宴,也感歎於科技的發展創新。不僅讓我們哭,讓我們笑,還引發我們的思考。   災難面前,人人平等。面對危機存亡的地球。有的積極面對尋找解決方法、百折不撓,有的混吃等死,趁亂「 零元購」,有的則走上極端,企圖「機械飛升 」。   如何延續人類文明,是個大問題。地球並不美好,天災人禍,還有各種意外。重壓之下,不僅要冷靜的面對問題,還要遭受各方的質疑。世界是不公平的,團結是需要代價的。危難當前,唯有責任。一幕幕感人的場景湧上心頭,那是一個個戰士的悍不畏死。「引爆月球 」時的一聲聲「我去 」,修復根伺服器的前赴後繼,讓多少人潸然淚下。唯有責任讓我們負重前行。   災難無情,人間有愛。沒有人類的文明毫無意義。這不是美式電影的英雄主義,而且集體主義,人民至上的電影。從移山計畫到流浪地球計畫,從抽籤進入地下城到無需抽籤,這是屬於中國人的浪漫情懷。   我們每個人都是地球人的一份子,但只要我們攜手共進,就可以讓世界更加美好,無論遇到什麼困難,我們總會有希望。 蔡林生 香港藝術聯會   這是一部偉大震撼的科幻電影,充分體現中國強大的文化軟實力。電影淋漓盡致地表現了人類為了人類和地球的生存,面對危險時,不同國籍、種族、文化背景的人能冰釋前嫌、團結同心、協力自救的故事。映照了危難當前,唯有責任的擔當。故事的情節展現了人類面臨極端困難時的勇氣和毅力,團結協作精神及戰勝困難的堅定決心。   電影故事情節體現了團結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面對重大灾難前,全人類只有團結起來,精誠合作才有生還的希望。危難當前唯有團結,團結是成功的基石。   電影中的中國人有着強烈的責任感和無私互助的團結精神,在現實生活中的我們也要抱負無私奉獻精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發揮各自潜能,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積極作為,盡大力量協助政府消除目前香港社會暗地里存在的不穩定因素,為民生、經濟、社會的穩步發展貢獻力量。學習電影里,在危機與困境中,用愛、責任、勇氣、希望、信念、團結的態度和信心,戰勝一切困難。 蔡碧紅 中華文化藝術學研會   謝謝總會這次讓我們觀看《流浪地球2》這部電影,我的感覺是太震撼和感動。這是一部很優秀的高科技的科幻片特效龐大震憾,達到世界級的水準,劇情扣人心弦,而且還告訴我們很多道理,中國人面對犧牲毫不猶豫、奮勇向前的拼搏精神。最令我感動的是月球碰撞地球的危機下,眾多航太員犧牲自己炸毀月球的片段,這種「犧牲小我」的精神是中國人獨有的精神氣質。「危難當前,唯有責任」正是有這些英雄為人類負重前行人類才能存活下來,人類在生存挑戰面前,可以放下偏見,在災難面前,個人的力量可能是微小,但陪伴卻是每個人能做到的溫暖和最能給予別人力量的事。   「我相信會看到藍天、白雲、會看到鮮花掛滿枝頭」文明的命運取決於人類的選擇,我選擇希望、選擇相信、選擇團結、周喆直的話是我們人類的心聲更是我們對美好的明天的期待,只有團結攜手並進共同守衛我們的家園,才能讓人類文明的希望得到延續和傳承。 段東風 太平洋影音總會   許多年沒有看電影了,這次看《流浪地球2》感覺很不錯,便抽空去看,看後令我十分驚喜,覺得中國電影有希望了,該片在製作技術上有明顯的進步,製作者認真處理場景道具,顯見功夫,努力追趕荷里活大製作的水準。是可喜可賀的現象。   也許我對科幻片不夠認識 , 劇本主題內容有點鬆散,臨尾回應的幾場戲,有點匆匆作結。   電影講述太陽即將毀滅的危機下,人類為了保護家園,開啟拯救家園的熱血沸騰,而又一腔孤勇壯士的拯救活動。讓我看到了善良、堅強、理智和團結。環境是人類生存、繁衍的物質基礎。保護和改善是人類維護自身生活的生存和發展前提。所以從現在起保護環境、社會穩定繁榮,因從我們每一個人做起,要保護地球,保護我們的的美好家園,不要讓「流浪」事件真的發生。電影最讓我感動的是50歲以上一批人站出來,把生的希望留給年青人的場景,先進帶頭人的這批中國力量。讓看到了在危險關頭,這批人是什麼信念和愛的力量。讓逝去的生命變成更多的繁星,讓年青人懷揣希望踏上…   香港這來之不易的回歸、穩定和美好,背後有多少人為之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代價?深深地感受到我們的責任和壓力,大家團結起來,一起努力,香港明天更美好 ! 祖國明天更加繁榮昌盛! 方文 香港新文藝協會 今天中午去看《流浪地球2》有五個感覺:   第一,這部電影告訴我們:人的靈魂是生生不息,永遠都會活著;或者是在某個維度的空間裡可再見另一個自己。   第二,把地球的核武器,運去炸掉月亮 這是最大的笑話,千萬不可這樣做,在我的思想裡,月亮就是地球的哨所,甚至操控地球的變化,可能編劇與導演都沒有這個覺悟,我甚至懷疑月亮 就有外星人=神仙=嫦娥姐姐…。   第三,這部劇應該改名《流浪宇宙,流浪月球》   第四,看到現代拍攝與剪輯技術的高明,在同一個屏幕裡,可看到相同的自己,具不同的環境與動作。   第五,可見片段裡的東,西文化,認識,思想性的差距,差異,差別,住後我們要怎麼辦?怎麼對待呢? 何珮君 香港特區越劇院   《流浪地球2》是一部充滿正能量和深度的國產科幻巨作,畫面壯闊震撼,特效特技場面出色逼真,不輸於好萊塢科幻大片,展示出中國國產科幻片的崛起。   它也是一部令人感動的大片,在危難和困境中,通過犧牲自己,為年輕一代生命的延續提供希望,當劇中沙溢飾演的張鵬說出「中國航天中隊,50歲以上的出列 」那句話時,無不令人為之動容……影片最為突出的,就是圍繞著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深刻主題,只有團結互助,克服重重困難,努力拼搏,才能使人類戰勝一切。影片中親情、友情、愛情、師徒情,都展現出心中有愛,令人鼓起勇氣,充滿希望,表達了我們中國人那種勇氣、智慧、信念、奉獻及堅持不懈的拼搏精神。   團結就是力量,當災難來臨,唯有責任,犧牲小我,成就大我,這就是奉獻精神,只要堅定信念,團結前行,世界未來就一定會美好。   這是一部非常好的愛國教育電影,值得推薦給學校,讓學生們看看。 黃曉遠 吉祥中國文化推廣協會   這部科幻影片,講述太陽即將毀滅,人類拯救地球,在地球表面建造巨大推進器,去尋找適合新的家園。這是一部優秀科幻片,以前這類片只有荷里活才能拍攝出如此出神入化的水準,但在這中國拍攝的故事片,讓我們看到中國的黑科技及攝影特技已達到新高度,可謂世界一流,很值的我們以此為驕傲!   故事也告訴我們,當人類共同體遇到重大災難時,需要全人類團結合作,才有力量拯救世界,同時更需要強大的領導和英雄的出現,這體現出我們的民主集中制是最好制度和領導能力,我們的民族即是善良的又是勇敢的民族,是英雄倍出民族。   聯想當今,香港剛經歷疫情和社會撕裂風暴後,百業蕭條經濟疲憊,警示我們需要更加團結,團結就是力量,才能更好建設明天的香港! 蔣白浪 中華文明文化研究會 1.人類命運共同體   二十大報告中提出,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種超越個人、單個政治架構的崇高理念,在這次電影中充分體現。與西方過去的災難片不同,甚少看到西方以外的國家或種族中出現。片中亦無突出中國以救世主的姿態,反而強調國與國之間的合作,突出「共同體 」。 2.國難當前超越個人私慾   電影中對人性的探討好深刻,劉德華的角色演繹到人總有私心的人面,但最後都為了大義而犧牲。 3.特技效果非常成熟,非常迫真   例如:連接地球與太空站的電梯、月球基地等等,太空電梯可能不是很多人知道,其實在20 多年前日本的動畫 「宇宙驅士 」中曾經出現,但要將動畫變成具備 「 真實感」,這需要有先進的虛擬數碼特技。電影充分體現到我國電影業中特技水平,大型製作的科幻片不再是西方國家的專利或代表。 4.製作上體現到資料搜集的認真程度   片末的潛水装備,劉德華所穿的水下潛水重型装備,其實是法國海軍研發的深海水下考古所用,無獨有偶,法國考古隊的計劃叫做「奔向月球 」。製作團隊中構思深海中的活動,並非隨便一套潛水服,不然容易穿幫,反而是用上現今能夠在深海工作的裝備。電影充分體現到製作團隊來自不同專家小組,務求盡力做到精細以及科學。 廖群 群藝社 首先多謝總會贈送觀看《流浪地球2》,觀後感是:   令人堅定自信團結,倒數引燃!我們一定會成功!   令人敬佩的,似董存瑞用身體引爆核彈!炸爆月球,令地球人可以逃生,   犧牲小我,成就世界和平。   令人動容及熱血沸騰的,危難當頭,唯有責任,「50歲以上的出列 」全球50歲以上的齊齊出列,也說明不分種族,不分國籍為地球的安穩生活而努力,我們應團結一致,用正念來感化身邊的每一個人,為中國為香港的穩定發展而努力。 關淑儀 香港中華文化促進會   《流浪地球2》這套戲令觀衆對國家拍攝科幻電影時的高超技術,感到耳目一新。同時,在影片中講述一個人類共同面對毀滅性危機時,不僅僅是某個國家的責任,是所有國家同民族都要共同合作應對,解決難關,是證明我們國家以保護國民及人類危機時的應對決定做法是正確的。 關敏儀 東方文化研究會   電影《流浪地球2》的片尾曲還在腦海迴響,我激動的心久久不能平靜。這部科幻大片集中展示出我國電影拍攝先進技術和強大後期製作能力。走進影院之前,我特別拜讀了劉慈欣老師的原著《流浪地球》,書中劉老師用中國人的智慧和膽識構建出一個龐大的地球逃脫計劃,帶領全人類逃離太陽系,建設新家園。書中讓我特別有觸動的一句話是——我們相信可以再次看到藍天、鮮花掛滿枝頭。當然,我也是帶著這樣的期待和希望走進電影院:畫面無與倫比,音效絕對震撼,這些都與好萊塢大片不相上下,甚至超越,但中國人的科幻大片除了表象的炫彩,還有內在的情感投射,整部影片不論是愛情、親情、還是生命的傳承,在重大災難面來臨之際,「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中國人脫口而出的便是——我在、我一直都在!中國人面對犧牲毫不猶豫,奮勇向前的拼搏精神、是我們要學習的榜樣。犧牲小我、成就大我,這就是中國人獨有的格局和氣魄。   有一種精神,默默耕耘,無私奉獻,內化於心,外化於行,讓我們堅守不變的初心,砥礪前行。 呂玉玲 港灣創意音樂學會   當看到需要用人手去引爆核彈之時,熱淚盈眶,危難關頭,唯有責任,個個不顧自己的安危,主動請纓衝向險境,那種犧牲小我無畏的精神令人敬佩,要是世界上的人們也能象電影上那樣攜手共同面對地球上種種危機而不搞地緣分裂,讓世界真正和平,該多好啊! 林炳添 南區武術會   《地球流浪2》延續了前作,是尋求團結與和平的主題。在細節描寫處理上更加豐富,十分能夠打動人心。人類談到家都是自私的。影片中人們面對災難時的感受,我覺得非常真實,人類談到家、國都是自私的,但全人類的生存挑戰迫在眉睫時,我們或許放下偏見,我深刻覺得,我國領導指導方向的處理方法,軍方不怕犧牲同奉獻,執行指示以人類奉獻,關懷人類生存機會作勇氣。《流浪地球2》是我國影業界又跨進一大步科技、制作、劇作等等,超越世界水平。 林璟陶 中國心文化促進會   觀看了《流浪地球2》,仔細回味,領悟了電影蘊含的深刻意義。   首先,中國要向全世界特別是美國展示實力,結合3月7日外交部記者會上秦剛部長的話,發展中國家也要有更多的代表性、發言權,更覺得《流浪地球2》展現了國家的軟硬實力,堅定了文化自信,以文化軟實力的科幻電影彰顯國家的強大實力、堅定決心和堅決的意志,只要國家想做,就沒有做不到的事情。從圖恒宇(劉德華飾) 對他女兒說,「我在」,「我一直在」,以及她和女兒的對話可知:「爸爸,你快拯救世界吧。」「我們拯救了世界嗎? 應該是吧。」這是向世界傳遞了中國的聲音,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一直都在。   通過電影展現了中國人最偉大的精神境界和崇高理想一一勇於承擔、敢於犧牲!危難關頭,唯有責任,人人爭相舉手衝向險境,由中國代表喊出:「50歲以上的出列」,完全不顧個人的生死存亡。   通過電影說明了團結就是力量的真理。習總書記在二十大報告中提到發展全球共同體,得到全世界的認同。但是「團結是要付出代價的」,這也道出了不論任何時候,要團結的確不容易。放到今天的香港,正走進由治及興的新時代,大團結是主旋律,希望大家都能團結一致,同心同德,為構建香港美好的家園共同加油。   通過電影展示了中國巨大的創新力,以太空科幻電影讓全世界都進入中國太空新家園,迫真的特技效果,令觀眾親臨其境。 林惠萍 香江美術學會   《流浪地球2》是我們中國的科幻電影,科幻製作精良展現了我們科技的進步,令國⼈⾃豪。環顧整部影⽚,無論是愛情、親情,還是⽣命的傳承,在重⼤災難⾯前,⼀句「我在,我⼀直都在」這樣⼼的情感離不開「陪伴」這⼀主題給⼈予於溫暖、給⼈予於⼒量!…

  • 贛港澳文化交流譜寫新篇章

      由香港特別行政區全國人大代表、香港中華文化總會執行會長淩友詩、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韓任軒、香港文化藝術基金會理事吳壽南率領的香港文化界及青少年連同澳門藝術家一行118人於2024年12月27至30日浩浩蕩蕩相聚於美麗的贛州,尋根溯源,收穫滿滿。贛州文化行的目的,一是以中華文化活動推動贛港澳三地的文化互動交流,堅定文化自信。二是走一次長征之旅,感悟偉大的長征精神。三是親臨東江水源頭飲水思源,感恩祖國對香港一直以來的支持和眷愛。所以,此行是一次有深遠意義又令人難忘的沉浸式愛國主義教育活動。香港中華文化總會會長高敬德對活動的圓滿成功表示祝賀,文總開了個好頭,希望香港各方應多組織有實質意義的愛國主義教育活動。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贛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旅遊局、香港中華文化總會、香港文化藝術基金會於2024年12月28日共同主辦“翰墨頌中華 共繪新時代”—贛港澳書畫作品交流展及“禮讚新中國 謳歌新時代”—贛港澳的文藝交流演出,共享了一次具有歷史性的文化盛宴。

  • 香港中華文化總會 23條立法生效 築牢國家安全防線

    香港特區立法會2024年3月19日以全票通過《維護國家安全條例草案》,本月23日刊憲生效。香港順利落實基本法23條的立法,築牢了國家安全防線,履行了基本法規定的憲制責任,完成了歷史使命,這是香港回歸祖國27年來的頭等大事,是關乎香港750萬市民福祉的大事,香港中華文化總會1008個團體和20多萬會員對23條立法通過生效,同感振奮,表示熱烈的祝賀!   香港中華文化總會會長高敬德強調,國家安全是安邦定國的重要基石,也是人民美好生活的最佳保障。香港完成23條的立法,是特區政府回應了社會的共識和期盼,並擔負起保障國家安全的法律責任,築建了香港長治久安的鋼鐵長城,為香港集中精力拼經濟,謀發展創造了政治、法律、營商、文化的優越環境,同時為香港由治及興的創新和高質量發展驅動了全新的動能,以譜寫香港新時代壯美的發展藍圖。 高敬德指出,維護國家安全、主權和發展利益,是特區政府和每一位市民的責任所在。國家安全,才能增強中華民族的尊嚴,凝聚實現民族復興的強大力量。這次香港完成23條的立法,既符合國家總體安全的精神,也兼顧了香港的實際情況,有力地保障了“一國兩制”的行穩致遠,保證了香港廣大市民安全自由地工作生活,所以,受到了廣大市民的大力支持。香港要長治久安,未來還必須長期地、不斷地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深化宣傳,以鞏固市民的國家安全觀,堅守安全底線,抓住國家發展帶來的歷史機遇,加快經濟發展步伐,更全面地改善民生,香港將大有可為,市民亦將會獲得更大的幸福感。 媒體報導 紫荊雜誌 香港中通社 香港商報 支持聲明 2024年2月15日,在23條立法公開諮詢期間,香港中華文化總會發表了支持聲明。 歷史回放   翻看香港中華文化總會的刋物,2003年,文總在支持23條立法已做大量工作,21年來不斷倡議特區政府應盡快立法。3月19日,香港迎來了全城振奮的歷史性一刻,大家終於卸下心頭大石。 文總副會長林燁於2011年6月1日在民政事務局的公共事務論壇發表文章,推動23條立法,如當時能通過立法,就不會發生「佔中」和「黑暴」等顏色革命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