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史地

故宮開講—香港與故宮流散文物

《編者按》

香港故宮博物院已隆重開幕,並將於7月2日開放予公眾參觀,令港人雀躍萬分。香港故宮博物院展示了由各方捐贈的珍貴歷史文物。其實,不少國家文物與香港有千絲萬縷的關係,大家可能都不大清楚。文化總會今期的「故宮開講」,特邀請蔣白浪老師為大家道來故宮流散文物與香港的微妙。當大家了解了珍貴文物的來龍去脈,再觀賞故宮文物時,家國情懷湧上心頭,當有不一樣的領略⋯⋯


  香港故宮博物館7月2日正式開放予公眾參觀,其實約早於80年前,香港就與故宮文物結下不解之緣。

  近百年來,紫禁城文物經過嚴重散失,主要是幾個重要歷史事件,首先是19世紀末,清朝步入中衰,西方列強以炮火之利,侵略東亞,與清朝發生多次戰爭,其中英法聯軍之役,北京城首次淪陷,圓明園被焚搶,紫禁城幸未波及。1900年北京的義和團動亂及其後的八國聯軍,北京陷入空前混亂,光緒帝與慈禧太后逃難至西安,聯軍穿越紫禁城,進行閱兵,整個北京城各殿宇和官署內的文物遭受空前搶劫,紫禁城亦無法幸免,很多文物至今仍下落不明。

不少文物至今下落不明

  第二階段,就是清朝滅亡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這時期。宮中文物大量散失,溥儀退位,宮中的小朝廷仍茍延殘喘,溥儀以賞賜之名,把宮中珍貴書畫和善本古籍由其弟溥傑帶出皇宮,再加上宮中其他人員參與盜賣,北京城古玩市場異常熱鬧,宮中之物散落民間甚至流出國境。《三希堂》中的《中秋帖》和《伯遠帖》就是在此背景下散佚,後由袁世凱身邊的古瓷專家郭葆昌納藏。至於溥儀隨身所帶走的宮中文物以及溥傑賞賜之物,日後運至東北,「偽滿洲國」。抗戰勝利後,蘇軍捕獲溥儀,從隨身行李中搜出不少宮中之物,其中引人注目的就有乾隆所用的田黃石印章,今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而偽滿皇宮中散出的原故宮文物,稱為「東北貨」,部份重回故宮,亦有入藏於遼寧省博物館,流落民間亦不少,出現於拍賣場上。

《中秋帖》
《伯遠帖》

  在這些時局動盪背景下,不少民眾南下香港避亂,包括政經文化界重要人物,故宮文物亦隨之流至香港,其中《中秋帖》和《伯遠帖》以及其他珍貴書畫和古籍就是在這背景下出現於香港。紫禁城內廷、養心殿的西暖閣中,有一處細小書房,名叫《三希堂》,為乾隆帝的書房。所謂三希,就是三件晉代書法聖品,分別是王羲之《快雪時晴帖》、傳為王獻之《中秋帖》和王珣《伯遠帖》(後來有研究者認為可能都是唐或宋的臨摹本)。二帖出宮後由郭葆昌擁有,後由其子郭昭俊所繼承,其後抵押給了一家銀行,1951年底,傳出二帖抵押將到期,有流失出國之險,居港任職廣東銀行香港分行經理徐森玉之子徐伯郊,喜收藏文物,精鑑賞。把二帖之事告之時任國家文物局局長鄭振鐸,事件驚動中央,周恩來總理指示下,文化部社會文化事業管理局副局長王冶秋、故宮博物院院長馬衡、上海文物管理委員會副主任徐森玉南下組織回購,盡全力搶救二帖。

國家搶救《中秋帖》《伯遠帖》

  搶救二帖之事,涉及我國多個政府單位機關,如國家文物局﹑故宮博物院﹑上海文管會等等,還有不少銀行,如中國銀行﹑中南銀行﹑金城銀行等等。參與人數及專業範圍極廣,除了文化界專業人士外,還聯合金融界的力量,安全穩妥地籌集資金和匯款。而其中香港方面參與者,主要是徐伯郊等人。其後中央領導下由文化部文物局建立的「香港秘密收購文物小組」,徐伯郊也參與其中。

  建國之初,經歷八年抗戰,百廢待舉,搶購二帖之時又正值抗美援朝,國家經濟舉步為艱,但中央政府對流散珍貴文物極為關注,因此周恩來總理特批50萬港幣用作購買二帖之專款,當時我國外匯儲備非常低,二帖之款可見國家對此事的重視程度。整個搶購過程驚險而迅速,前後不到兩個月,在12月份,二帖回京,入藏故宮博物院。

  二帖回購一事,刺激了中央遏制文物流失的決心,銳意在香港成立小組,由中央政府籌劃開展大規模文物回購工作。1952年4月8日,新中國成立後,國家文物局首任局長鄭振鐸在給友人徐伯郊的信中寫道:「收購事,擬成立小組,由兄負責接洽、鑒定並議價事; 由中國銀行沈經理及溫康蘭二位負責付款等事; 由你們三人成立一個小組…溫康蘭同志處,已由廖承志同志負責通知他。 沈經理處,最好由朱副市長通知一下。 溫康蘭同志如何和你接洽,可先和廣州的華南統戰部長饒彰楓同志聯繫。 」

香港成立秘密收購文物小組

  1953年春,「香港秘密收購文物小組」成立,徐伯郊﹑沈鏞﹑溫康蘭三人為主要成員。經多年努力,不少原故宮舊藏珍貴文物陸續重價購回,例如《五牛圖》﹑《瀟湘圖》﹑《韓熙載夜宴圖》等等。

  實際上,當時香港不只是有故宮流散文物,還有其他世家大戶的家藏。為防止中國文物進一步流失海外,中央政府竭盡所能購回,其中「南陳北周」的陳清華《郇齋》藏書就是一例,「郇齋」善本古籍多為宋元弧本,陳氏夫婦定居香港,欲售,時任文物局局長鄭振鐸聞悉後,決定重金購回,由徐伯郊和陳萬里等人與陳氏洽商。另外還有著名錢幣收藏家陳仁濤,這批古錢幣成為日後國家博物館的重要收藏,購藏價錢比二帖還要高。

  2019年底,一批關於當年在香港收購包括故宮在內的珍貴文物信札入藏中國國家圖書館,信札包括1952年至1958年間,當時時任文物局首任局長鄭振鐸和「香港秘密收購文物小組」成員之間的往來書信,還有部份單據,記載了很多重要文物的搶救過程。涉及《中秋帖》﹑《伯遠帖》﹑《瀟湘圖》﹑《五牛圖》﹑《韓熙載夜宴圖》﹑《郇齋》善本古籍﹑陳仁濤錢幣等等,部份內容能糾正過去的失實傳聞。

  由此可見,上世紀香港一直是中國文物的重要集散地,我國很多珍貴文物均自香港購回,並得到有效保護。但由於當時國家力量不足,面對其他國家的強大資本,以及搶購流程的繁瑣,不少故宮珍貴文物流失海外,遠離故土,實為憾事。

國家對文物定級有嚴格規定

  香港坊間大眾,甚至是媒體和官員,常用「國寶」一詞形容香港故宮文物。但是使用上有點濫用而且不夠規範。我國對於文物定級是有一套嚴格明文標準《文物藏品定級標準》︰「文物藏品分為珍貴文物和一般文物。珍貴文物分為一﹑二﹑三級。」而部份極為珍貴文物,更被納入名錄,禁止出境展覽。因此,如何有效地引導社會大眾正確認知文物的重要性,建立正確觀念,而不是動不動就用國寶來形容,這個問題有關單位有必要認真正視。

  故宮文物固然彌足珍貴,能夠反映我國的部份歷史文化,但是文物是不會說話,如何「透物見人」「透物見史」,用文物講好「中國故事」,這個十分重要。而一直默默付出守護故宮文物的人,讓國家歷史文物得到及時搶救,當中對於國家的情懷,更值得去「講」,「人」和「物」是彼此緊密連在一起。二帖的事,證明歷史文物與國家興衰有密切關係,弱國不只無外交,連國家歷史文物也無法得到有效保護。我們看到,即使時局再艱難,中央仍竭盡所能,盡一切力量保護中華民族珍貴遺產。

主講嘉賓介紹:

蔣白浪老師在武漢大學考古專業畢業,先後參與我國大型考古項目如長江三峽水庫﹑南水北調等。現任香港中華文化總會副會長、香港田野考古文化聯會會長、中華文明文化研究會主席、中國香港水下考古文化研究會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