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應李家超行政長官政綱
為把香港打造成國際文化之都構建為國際文化中心而努力
高敬德
全國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
香港特別行政區選舉委員會委員
香港特區第六屆行政長官選舉主席團成員
香港中華文化總會會長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習總書記高屋建瓴的指示,為香港的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大發展指明了方向。李家超行政長官對習總書記指示深刻領會,在選舉政綱「同為香港開新篇」中根據香港實際情況和特點而制定的「塑造文化之都,推動創意經濟」大舉措中提出:「制定文化創意產業政策,綜合發展藝術文化事業和文化創意產業,創造軟實力和「香港品牌」,加快發展香港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鞏固香港作為國際藝術品交易中心地位,讓藝術文化創意產業作為經濟的新引擎」。李家超行政長官站位高、看的遠,政綱深得民心。把香港打造成「國際文化之都」,十分必要和重要,也正逢其時。打造「國際文化之都」,實際上就是構建「國際文化中心”,而構建「國際文化中心」,也就是打造「國際文化之都」,二者是兩位元一體、一個目標的大舉措。打造「國際文化之都」的目的是創造軟實力和「香港品牌」,讓藝術文化創意產業成為經濟的新引擎,把香港構建為「國際文化中心」,以發揮其獨特的地位和作用,促進香港新經濟、新產業、新動能發展。而構建“國際文化中心”之目的亦是增強軟實力,把香港打造成為「國際文化之都」,進一步提升香港的國際文化地位和作用,使香港文化創意產業作為龍頭,拉動香港新經濟、新產業、新動能發展。所以,這是兩位元一體化的,終極目標是促進和帶動香港經濟社會民生發展。這也是香港最有機會、最有把握、最有速度能辦成的事。
一、把香港打造成「國際文化之都」,構建為「國際文化中心」是經濟社會民生發展的必然選擇。
長期以來,國際上普遍認可香港為「國際金融中心、國際貿易中心、國際航運中心」,但從來沒有把香港看成是「國際文化之都」或「國際文化中心」。香港作為一個國際大都市,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香港的文化藝術根植于中華民族文化,吸收和融合中西文化的精髓,相容並蓄、自由開放、靈活創新,反映香港人多元文化的生活方式,不斷地演進和改良,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香港文化」風格。經過上百年的發展,香港已成為事實上的國際文化交流中心。但由於香港長期以來「重經濟、輕文化」,人們都忽略了這個現實。因此,為了把香港獨具特色的文化都會城市的優勢發掘出來,並把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做大做強做優,成為拉動經濟的新引擎,香港需要正式確立「國際文化之都」的定位,而且要努力儘快打造成「國際文化之都」,構建為全球矚目的「國際文化中心」之世界級文化樞紐地位。這既是香港經濟社會民生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對於香港今後經濟社會民生長遠發展至關重要的大舉措。
二、為什麼要打造「國際文化之都」,構建「國際文化中心」?香港有何優勢打造「國際文化之都」,構建「國際文化中心」呢?
文化是政治、經濟、社會發展的源動力。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文化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保障之一。國家「十四五」規劃明確支持香港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這就是說,中央高瞻遠矚,已關注到了香港具有打造成「國際文化之都」,構建為「國際文化中心」的優勢。所以,我們要藉中央支持,儘快把香港打造成「國際文化之都」,構建為「國際文化中心」。這是確立香港國際文化大都會城市地位的需要,也是我們香港經濟社會民生長遠發展的需要,更是中央和香港市民的希望所在。那麼,我們香港到底有沒有打造成「國際文化之都」,構建為「國際文化中心」的優勢呢?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 認真歸納一下,香港具有如下十六個與文化息息相關的特有優勢。
第一、中西合璧的多元交匯文化香港所特有。
第二、中西互融的法制社會價值香港所特有。
第三、兩文三語國際化教育模式香港所特有。
第四、光輝燦爛的東方之珠美譽香港所特有。
第五、享譽世界的美食之城和購物天堂香港所特有。
第六、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眾多和歷史文物保育的完好完美香港所特有。
第七、承載國際文化藝術的現代化高水準大型場館設施別具一格香港所特有。
第八、以中華文化藝術品為主體的國際藝術品交易額名列世界前茅香港所特有。
第九、武俠文化和粵劇藝術與影視業及動漫產業等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相對接的豐富多彩香港所特有。
第十、中外混合的各國家多民族和睦相處的國際包容型文化香港所特有。
第十一、廣大港人投資商務遍佈全世界的創業文化和旅遊全球化的家庭觀光文化香港所特有。
第十二、廣大港人吃苦耐勞努力拼博和樂業敬業勤業精業與勤儉持家的獅子山文化精神香港所特有。
第十三、廣大港人「和為貴」與「百善孝為先」等中華傳統優秀文化弘揚與傳承的博大精深香港所特有。
第十四、廣大香港同胞具有悠久光榮歷史傳統的愛祖國愛香港愛故鄉的文化精髓香港所特有。
第十五、全球矚目的「國際金融中心、國際貿易中心、國際航運中心」集一身的國際大都會優勢香港所特有。
第十六、14億人的社會主義國家制度下740多萬人之資本主義制度的「一國兩制」特別行政區香港所特有。
這些香港特有的國際上和內地其他城市難以比擬的獨特優勢,構成了打造「國際文化之都」,構建「國際文化中心」的良好基礎和條件。香港只有創新打造出「國際文化之都」,構建為「國際文化中心」,才能拉動香港經濟社會民生深化發展,才能發揮更大的國際化優勢和作用,才能更好的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昂首闊步走在世界先進城市之前列。
三、打造成「國際文化之都」,構建為「國際文化中心」,對香港有什麼好處呢?
這又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把香港打造成「國際文化之都」,構建為「國際文化中心」,到底對香港有哪些好處呢?總括而言,主要有以下三大方面十二個有利於香港的好處。
第一、將香港打造成「國際文化之都」,構建為「國際文化中心」具有重大政治意義。香港打造「國際文化之都」,構建「國際文化中心」完全符合國家的大政方針,政治意義重大。
一是將香港打造成「國際文化之都」,構建為「國際文化中心」,是「一國兩制」實踐的需要,有利於促使香港「一國兩制」行穩致遠和香港長期繁榮穩定。
二是將香港打造成「國際文化之都」,構建為「國際文化中心」,是擴大中外文化藝術交流的需要,有利於促進香港與世界先進文化藝術的對接及相互交融發展。
三是將香港打造成「國際文化之都」,構建為「國際文化中心」,是提升香港文化軟實力的需要,有利於在國際上講好「香港故事」乃至「中國故事」發揮獨特作用,大力提升中華文化輻射力。
四是將香港打造成「國際文化之都」,構建為「國際文化中心」,是促進香港政治、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文化安全的需要,有利於打造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融的國際文化大都會城市。
第二、將香港打造成「國際文化之都」,構建為「國際文化中心」具有強大社會效應。文化是推動社會發展的不竭動力,香港打造「國際文化之都」,構建「國際文化中心」,社會效應強大。
一是將香港打造成「國際文化之都」,構建為「國際文化中心」,有利於大幅提高香港在國際上的地位、作用和影響力;
二是將香港打造成「國際文化之都」,構建為「國際文化中心」,有利於用中華文化認同促進香港人心回歸,增強國家觀念和民族意識。
三是將香港打造成「國際文化之都」,構建為「國際文化中心」,有利於大力吸收優秀國際文化與中華文化相融合,以提煉出以中華文化為主體的「香港特色」的本土先進文化,滿足人們文化生活的需要。
四是將香港打造成「國際文化之都」,構建為「國際文化中心」,有利於提高香港市民的文化素質,以緩解和平抑社會矛盾,促進香港社會和諧發展。
第三、將香港打造成「國際文化之都」,構建為「國際文化中心」具有極大經濟效益。香港打造「國際文化之都」,構建「國際文化中心」,對香港經濟民生發展拉動極大。
一是將香港打造成「國際文化之都」,構建為「國際文化中心」,有利於拉動香港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大繁榮大發展,提高香港城市文化品位和經濟價值。
二是將香港打造成「國際文化之都」,構建為「國際文化中心」,有利於拉動香港創造出多元文化創意新經濟、新產業、新動能,促進香港經濟的大發展。
三是將香港打造成「國際文化之都」,構建為「國際文化中心」,有利於拉動香港民生深化發展,不僅可創造大量就業機會,還可有效有力地解決香港民生各類問題。
四是將香港打造成「國際文化之都」,構建為「國際文化中心」,有利於拉動香港旅遊產業及酒店、餐飲、商貿、航空、高鐵、交通、物流等相關產業大發展,從而帶動香港GDP上升,並為香港特區政府開闢新的稅源。
四、怎樣才能儘快把香港打造成「國際文化之都」,構建為「國際文化中心」呢?
這更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亦是我們香港打造成「國際文化之都」,構建為「國際文化中心」所需要的重要途徑和具體舉措。建議要從諸多方面努力:
第一、建議爭取國家支持,在香港設立「中華文化海外傳播中心」。香港具有背靠祖國面向世界、貫通中西文化的優勢:一方面,香港不僅緊靠祖國內地,對於獲取中國的資訊,有近水樓臺之利,而且具有深厚的中華文化底蘊,熟悉中國內地情況,報導中國新聞的時效性及解讀中國資訊的準確性,絕非海外媒介所能相比;另一方面,香港實行資本主義制度,深受西方文化影響,深諳國際媒介的運作,在文化觀念、新聞的切入點、包裝手法以及適應讀者閱讀習慣等方面,更容易與海外接軌。香港作為國際資訊樞紐,有超過80家國際傳媒機構設辦事處,18個持牌衛星電視廣播機構,為亞太地區觀眾提供200條電視頻道。所以,在香港設立「中華文化海外傳播中心」,使香港當好「一帶一路」超級聯絡人的角色,可以更好地借用外力講好中國故事。要發揮香港「一國兩制」和中西文化多元交匯及國際資訊樞紐的優勢,所以,必須爭取國家支持在香港設立「中華文化海外傳播中心」,既作為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基地,又對香港的國民教育提供實質有效的支持。
第二、建議運用好西九龍現代文化設施,為香港打造成為「國際文化之都」提供可靠保障。耗資巨大的西九龍文化設施具世界一流水準,是香港文化樞紐。建議西九龍文化中心要為香港特區政府制定的「一年初見成效;三年大見成效;五年實現打造成「國際文化之都」目標」,做好各項全球性、國際性、全國性大型文化盛事的保障工作。同時,用好香港藝團和文化館、博物館,更積極向外運營和開展文化活動,打造國家級文物及藝術品展覽等更多文化盛事,以優質節目內容提升對外推廣力量。要善用社會資源,鼓勵工商界積極參與對各類文化藝術活動的投資,透過多媒體宣傳推廣文化藝術活動和節目。亦建議設立「香港文化日」,在香港社會和國際上大力營造「文化至上」氛圍,讓香港市民和海內外遊客充分體驗香港獨特文化。
第三、建議由香港特區政府持續不斷的舉辦高層次、高水準的「中華文化國際論壇」暨「中華文化博覽會」, 並舉辦「國際文化產品交易會」,「國際圖書展覽會」,擴大香港在國際上的文化影響力。為了面向世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議香港特區政府要以「官辦民助」方式,一年一屆、堅持不懈舉辦高層次、高水準的「中華文化國際論壇」暨「中華文化博覽會」,並舉辦「國際文化產品交易會」,「國際圖書展覽會」,大力發展會展經濟,使香港文化會展產業第一年交易額突破1000億港元、第三年交易額突破3000億港元、第五年交易額突破5000億港元,乃至第十年交易額達到萬億港元以上。把中華文化和世界先進文化在香港充分展示,以發揮香港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國際文化藝術的極大鼓舞性、拉動性作用,充分體現香港的「國際文化之都」優勢,以提升「國際文化中心」的地位和作用。
第四、建議持久舉辦世界級優秀戲劇文化藝術大競賽獎項,以及大匯演活動,打造國際文化之都。建議香港特區政府以「民辦官助」方式,支援香港中華文化總會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屬響譽全球的「國際劇協」(擁有117個國家會員單位)在香港西九龍文化中心舉辦一年一屆、每屆三個月、持久系列化弘揚國際優秀戲劇文化藝術的類似全球級「奧斯卡金獎」有關國家參與的世界優秀戲劇文化藝術大競賽獎項,以及高雅文化大眾化、欣賞性、互動性、參與性極強的戲劇大匯演活動。一方面向全世界弘揚國際優秀戲劇文化藝術的先進文化,另一方面提升香港在世界戲劇文化藝術舞臺上的中心地位和作用,為把香港打造成「國際文化之都」,構建為全球矚目的「國際文化中心」而努力。
第五、建議長久舉辦全球性中華文化大獎活動,持續不斷地弘揚中華文化。建議運用香港中華文化總會所屬的「香港中華文化院」,以「民辦官助」的方式,一年一屆堅持不懈地長期舉辦全球性中華文化大獎活動。一是設立全球性「中華文化泰斗獎」;二是設立全球性「中華文化傑出名人獎」;三是設立全球性「弘揚中華文化卓越貢獻獎」;四是設立全球性「中華文化院士獎、博士獎」;五是設立全球性「中華文化青少年才俊獎」,以此創新並評定出中華優秀文化的類似「諾貝爾獎」的全球級大獎,大力提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海內外的影響力,提升香港的國際文化地位和幅射力、影響力,充分發揮香港「國際文化之都」在全球的「國際文化中心」作用。
第六、建議爭取把「世界文化組織」永久性總部設到香港,以形成香港為「國際文化之都」的新格局,擴大香港「國際文化中心」在世界的文化影響力。 10多年前,聯合國籌畫設立「世界文化組織」,以協調和統籌世界文化事務,已有100多個國家表態願加入該組織設立辦事機構。這為香港搶佔世界文化制高點提供了寶貴機遇。建議香港特區政府爭取把「世界文化組織」永久性總部設到香港。「世界文化組織」將舉辦世界最高級別的「國家元首文化峰會」、「政府首腦文化工作會議」、「部長級文化事務會議」。著力打造「世界文化發展高峰論壇」、「世界文化產業高級論壇」、「世界知名文化企業家圓桌會議」等。同時,「世界文化組織」將按世界文化藝術屬性分門別類打造類似「奧運會」式的每三年舉辦一屆、設立200多塊金牌獎、最具規模的「世界文化藝術大競技盛宴」,既「文競會」(世界文化藝術競技大會),強力拉動香港文化藝術產業、旅遊產業大發展。還要設立「世界文化日」,使香港成為享譽世界、名符其實的「國際文化之都」,以充分發揮「國際文化中心」的作用。
第七、建議連續舉辦「香港美食文化節」暨「美食品鑒會」,大力吸引全球旅客到香港吃美食、品美味、觀美景、渡美假,充分享受香港美食文化的魅力。同時,把香港美食文化打造成為大文化新業態,並拉動旅遊產業大發展。 舉辦「香港美食文化節」,將可以大大提升香港作為國際性文化大都市的魅力。「吃」是人類的第一需求,「民以食為天」是中華文化的核心觀念之一,也是中華文明區別于其他文明的特徵之一。雖然吃是人類的第一需求,可是全世界尚無刻意規劃的以「吃」和「美食文化」為主題而名滿天下的大型美食區域和使人流連忘返的「大型節慶」活動。當「香港美食文化節」成為第一個規模宏大、名滿天下的「美食文化」景觀時,易於受到全球媒體的關注和全球受眾的憧憬,具有迅速傳播、迅速擴大知名度的巨大機遇,能夠激發天下人來這裡「吃、遊、娛」等綜合消費的欲求。當「香港美食文化節」將中國八大名菜系、地方菜系、民族菜系和外國菜系引入香港之後,一定會對香港的美食文化產生巨大影響。在中國美食文化融匯互滲的過程中,以及與外國飲食文化交融碰撞中將可能產生出其不意的「裂變」效應,創造出前所未有的美食文化成就。而這種市場氛圍,正是吸引客源的魅力之一。在中國美食文化地圖上,香港一直雄踞一方。香港地域美食文化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在中國其他地區和世界其他國家,都是難於複製難於重現的,「香港美食文化節」將因此成為世界級絕品,而絕品的魅力,一般都可以轉化為文化影響力和市場影響力。為了保證在未來的文化軟實力競爭中穩操勝券,香港需要一張獨領風騷的王牌。如果上天沒有賦予這張王牌,我們就要打造一張王牌。「香港美食文化節」就是一張符號感超強、能量超強、吸引力超強的王牌。它必將是飄揚在香港維多利亞港上的一面大文化產業旗幟。「香港美食文化節」可以將美食文化轉化為強大文化影響力和經濟效益,從而強化香港作為國際文化之都的國際文化中心地位。所以,這是香港打造「香港美食文化節」暨「美食品鑒會」的天賜良機。建議香港特區政府以「民辦官助」方式,劃出一塊地方構建「香港美食文化節」暨「美食品鑒會」的中心區,堅持每年一屆、每屆四個月、連續舉辦「香港美食文化節」暨「美食品鑒會」。該活動要「求大、求全、求名、求品牌、求中國風情」,突出主體、突出重點,達到「食遊結合、食會結合、食娛結合、食演結合、食購結合」,大力吸引全球遊客到香港吃美食、品美味、觀美景、渡美假,充分享受香港美食文化的魅力。同時,藉此把香港美食文化加以變革,利用「炒菜機」等新技術革命,開闢中餐機械化、標準化、數位化、符合大部分人群味蕾的美食製作新路子,以把香港美食文化產業做大做強做優,並拉動旅遊產業大發展。
第八、建議長期舉辦「世界名酒博覽會」和「中國名茶鑒賞會」, 把香港構建為弘揚世界名酒文化的中心和弘揚中國名茶文化的中心,並使香港成為世界級名酒行銷中心和中國名茶行銷中心。酒文化、茶文化是中華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具體體現方式。世界名酒品類繁多,中國名茶品牌眾多,這兩者都是人們離不開的日常性生活型文化,全球市場巨大。香港雖不產酒、也不產茶,但具有「國際金融中心、國際貿易中心、國際航運中心」的地位和良好條件,且正在打造「國際文化之都」。故為配合「香港美食文化節」,建議香港特區政府以「民辦官助」方式,每年一屆、長期舉辦「世界名酒博覽會」和「中國名茶鑒賞會」,給予稅率優惠,並評選每屆的名品類「世界級金牌美酒」和名品牌「中國金牌名茶」,逐漸把「世界名酒博覽會」和「中國名茶鑒賞會」辦成全球性大品牌,不僅把香港構建為世界名酒文化的中心和中國名茶文化的中心,還要把香港打造成為千億級、萬億級世界名酒集散地與行銷中心;中國名茶集散地與行銷中心,使該兩大產業成為香港會展經濟的新文化業態。
第九、建議大力支持香港中華文化藝術品交易所和國際藝術品交易產業的發展。中華文化藝術直接關乎國家文化安全,以香港為視窗弘揚中華傳統文化軟實力是國家發展戰略的需要。中華文化藝術品是中國文化傳承的實物載體,在文化藝術傳播中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的地位和影響力,發揮香港中華文化總會所屬「香港中華文化藝術品交易所」作用,是香港特區政府弘揚和傳承中華文化的歷史使命與重要途徑及手段,我們有責任、有義務承擔起為國家、為香港梳理中華文化核心價值的重任。作為我國對外重要視窗的香港,文化地位舉足輕重。香港特殊地位需要建立起香港的文化核心價值。建議香港特區政府大力支持「香港中華文化藝術品交易所」的發展,將其辦成常年性線上線下永不落幕的交易會。同時,大力鼓勵蘇富比、佳士得等國際性藝術品交易機構全力拓展中華文化藝術品為主的國際藝術品交易發展,以打造千億級的國際文化藝術品交易產業,以文會友、以文交友,擴大中華文化藝術品在國際上的巨大影響力。
第十、建議設立「動漫產業基地、遊戲產業基地、新媒體產業基地、影視產業基地」和「文創產業園區」,建設發展集群化、千億級乃至萬億級大文化產業。文化產業巨大,前景無限。但香港文化產業目前狀況是散、小、少,要下大力氣才能做大做強做優。建議香港特區政府要規劃出適當的土地和廠房、場地設施,設立「香港動漫產業基地」、「遊戲產業基地」、「新媒體產業基地」、「影視產業基地」和「文創產業園區」。各產業基地和園區根據自身產業發展規劃和需要,出臺各項針對性的優惠政策,設立各類扶持文創企業發展基金和給予優惠稅率,大力扶持進入各產業基地和園區的文創企業發展。特別要協助動漫、網路遊戲企業打通進入內地市場的通道和國際版權局對產品的審批。要利用好清水灣電視城和邵氏影城、亞洲電視等現有場所、設施辦好「香港影視產業基地」。各產業基地和園區要特別為香港大學生和青年進行文化創業量身定制出特殊優惠政策,鼓勵青年向上流動。同時,要大力招商引資,力爭3至5年培育出一批千萬級、億級、十億級、百億級文創企業,進而在5年內打造成千億級文創產業集群;10年內使香港大文化產業達到萬億級,成為拉動香港經濟社會民生發展的新經濟、新產業、新動能的龍頭產業。
第十一、建議設立文創產業與金融產業相對接,產融結合的元宇宙、區塊鏈等國際化數字新文創產業中心。數位經濟是經濟深化發展的新引擎,要加快推動數位產業化,不斷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用新動能推動新發展。要推動產業數位化對傳統產業進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鏈條的改造,提高數位化對經濟發展的放大、疊加、倍增作用。建議香港特區政府搶抓全球大力發展數字經濟的大好機遇,推動香港數位化文創產業高品質發展,設立與金融產業相對接,建設產融結合的元宇宙、區塊鏈文創產業平臺,打造集互聯網技術開發,數位化內容生產、數位化版權運營、數位化產品輸出為一體的香港國際化數位新文創中心。大力培育一批進軍元宇宙、區塊鏈等新興領域數位化的百億級、千億級大型文創企業,著力培育專、精、特、新中小型文創企業發展。
第十二、建議大力支持內地文創供應鏈企業與文創消費金融總部落地香港。打造數位經濟新優勢,加快數字社會建設新步伐,推動香港在新一輪經濟發展中搶佔制高點,贏得主動權非常重要。建議香港特區政府要制定政策,大力支持內地大型文創供應鏈企業為香港文創數字經濟產業高品質發展創鏈、強鏈、補鏈、延鏈,使香港文創數位經濟產業連結金融產業升級立竿見影,以引進若干家產業化、規模化、價值鏈高端化的內地文創供應鏈企業與文創消費金融總部落戶香港,打造香港千億級乃至萬億級新產業、新動能。
第十三、 建議鼓勵香港中資企業及內地資金投資香港藝術文化創意產業。香港打造「國際文化之都」,構建「國際文化中心」勢在必行,建議香港特區政府要制定政策,鼓勵香港中資企業及內地資金更多投入香港的動漫業、遊戲業、新媒體業、影視業、戲曲業、音樂產業、出版業、圖書館、文化館、博覽館業,包括投資香港的電影院、戲院、劇院等,特別是投入動漫、遊戲、電腦設計、新媒體等文化創意產業,更多佔領國際市場,更好弘揚中華文化。
第十四、 建議加強與內地文化合作,推動文化產業發展,凝聚香港更強文化動力。建議香港特區政府支持加強香港與內地的文化交流合作,尤其用好內地在中華文物藏品和文化創意產業的豐富資源,要充分利用CEPA機遇,開拓內地文化產業市場,設立與內地相關部門合作的工作小組,積極解決香港業界進入內地市場的「大小門」放開等問題,排除在內地經營的政策障礙,透過積極推動文化產業發展,凝聚更強藝術文化動力。
第十五、建議積極引進外國全球性知名文創企業落戶香港, 帶動香港藝術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外國許多超大型企業、世界500強企業和跨國企業都非常重視文化創意產業,而且對藝術文創產業方面投資巨大。為此,建議香港特區政府需針對那些文創產業投資大、拉動強、發展好的外國大企業有目的和選擇性的招商引資,把他們手中獨佔鰲頭的文創產業吸引到香港來,積極推動香港藝術文創產業的大發展。
第十六、建議把體育產業列為大文化產業中的重要產業,由香港特區政府主辦「香港體育產業投資洽談會」暨「國際體育運動品特展會」,大力發展體育產業和弘揚體育文化。文化是體育的搖籃和根基,體育是文化的產物和具體表現形式。體育不僅是運動,而且對世界文明進步產生著積極影響。時至今日,隨著人們對體育的觀念變化和運動專案、內容、模式轉變,體育越來越顯示出其獨特價值。體育運動是文化的偉大結晶,又是人們崇尚健康的依賴和寄託。從歷史發展來看,文體旅密不可分。所以,我們要大力弘揚體育文化。建議香港特區政府把體育產業列為大文化產業中的重要產業來重視,由特區政府主辦「香港體育產業投資洽談會」暨「國際體育運動品特展會」。積極引進國際奧會專業機構、引進國際各類體育賽事、引進國內外體育院校、引進國內外體育科技、引進國內外大型體育企業、引進國內外體育運動產品、引進國內外體育保健品、引進國內外體育精英人才。積極製造賽事「熱點」和招商引資「亮點」,大力弘揚體育文化和發展體育產業。
第十七、建議設立「體育產業科技園區」,實施創新驅動,致力於打造中國最具規模的體育產業。秉承「推動體育進步,促進體育產業發展」的宗旨,建議香港特區政府設立「體育產業科技園區」,出臺扶持政策,致力於打造中國最具規模的體育產業,推動體育產業創新與運動健康協調發展,推動體育運動產品及衍生保健產品國際化進程。科技園區要根據香港特點,開創「一園多中心、一園多門類、一園多場館」的新模式。充分利用香港各類體育項目場館資源優勢和人才優勢,利用大資料實現體育科技園區智慧場館運營,以場館為依託構建全體育產業鏈,打造全國一流、業界領先的場館綜合利用和運營服務體系。要堅持文體旅融合發展,「以文化凝練品牌、以體育提升形象、以旅遊擴大發展」,打造原創運動項目新IP的發展理念,積極搭建產業合作平臺,創造文體旅特色產品,引領香港乃至我國文體旅產業多元化發展。著力打造集體育產業發展、體育文化展示、體育標準制定、體育智慧財產權、體育賽事、體育旅遊、體育保健療養、體育膳食體驗、體育科技產品、體育保健品創新研發、生產製造、市場交易、人才定向培養,以及體育大資料、雲計算、物聯網、產業金融服務等於一體的體育全鏈條產業,走產學研用一體化的產業發展道路,力爭5年建成千億級以上的產業,不僅成為全國體育產業發展的風向標,中國體育產業的引領者,中國體育產業科技興產的帶動者,向著世界一流體育產業科技園的目標邁進,還將促進和推動香港乃至全國體育產業國際化大發展。
第十八、建議搶抓機遇激勵奧運電子競技產業發展,設立「奧運電子競技產業基地」,拉動香港體育產業發展,促進香港「國際文化之都」的生成。奧運電子競技是一項對抗性的奧運會體育項目,在虛擬環境中,實現了人與人對抗、人與機器對抗、機器與機器對抗,早在2003年電子競技就被我國國家體育總局列為正式體育項目。明年在杭州舉辦的第19屆亞運會已將電子競技列為正式比賽專案。電子競技已作為奧運會體育項目在2024年巴黎奧運會正式比賽登場。奧運電子競技核心在人,理念是奧運精神,關鍵在實現競技功能的穿戴式智慧設備,使人能夠在電腦和網路甚至人體感應技術的輔助下更為高效率的處理資訊,將人的意志進行智慧化延伸,實現體外升級進化。奧運電子競技具有感染性、傳播性、經濟性和帶動性的特質,具有強大的生命力、震撼力、穿透力、社會與產業拉動力。我國國家發改委、國家體育總局、教育部、文化和旅遊部都發文,明確要規範和支援奧運電子競技產業發展。奧運電子競技產業包括奧運電子競技核心賽事產業、奧運電子競技生態產業兩大產業板塊:奧運電子競技核心賽事產業主要是以奧運電子競技賽事為主的上下游相關產業鏈,包括上游奧運電子競技遊戲研運商及穿戴設備製造商、中游奧運電子競技賽事運營方及俱樂部、下游奧運電子競技直播平臺等行業;奧運電子競技生態產業則主要是服務於奧運電子競技核心賽事的相關產業鏈,包括奧運電子競技直播、奧運電子競技內容製作、奧運電子競技大資料、奧運電子競技場館、奧運電子競技競猜等相關產業鏈。新冠疫情前的2017年全球電子競技觀看愛好者1.91億人,電子競技觀眾1.94億人,全球市場收入1160億美元,估計巴黎奧運會後,將引發全球性中、青、少年大力參與的爆炸性增長,未來10年全球市場約10萬億美元,發展空間巨大。建議香港特區政府制定扶持政策,設立「奧運電子競技產業基地」,搶先在香港發展奧運電子競技產業。激勵將奧運電子競技比賽、解說、培訓、資格認證、硬體研發生產、軟體改造升級、資料分析等環節形成一個閉環的奧運電子競技產業鏈,使每一位從業者尤其是立志投身奧運電子競技產業的青年都可以得到專業產業技能培訓,找到向上流動的相應工作崗位。我們要以奧運電子競技產業為依託、以奧運電子競技穿戴設備製造為拉動、以奧運電子競技賽事為抓手、以奧運電子競技培訓為觸角、以奧運電子競技競猜為吸引,致力於在香港率先進行全球性奧運電子競技體育娛樂生態大開發,打造千億級乃至萬億級產業,極大的促進香港「國際文化之都」生成,以大力發揮「國際文化中心」的作用。
第十九、建議全力支持資本市場為文創企業股票上市大開綠燈和給予特殊優惠政策。香港證券市場為全球所公認,但創業板市場不盡人意而無人問津。隨著香港「打造國際文化之都,構建國際文化中心」,香港證監會和香港聯交所也要與時俱進,為此而提供優質服務。建議香港特區政府為實現「打造國際文化之都,構建國際文化中心」,而大開綠燈,要求香港證監會和聯交所專門為中小型科創企業和文創企業制定上市板塊或規則,以刺激香港中小型科創、文創企業上市募集資金擴大發展。
第二十、建議充分利用閒置學校、活化工廠大廈等場地設施,支援文化社團、文創企業設立文化創意中心,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創產業。目前,香港有閒置學校約180多家,更有許多工廠大廈可以活化利用,建議特區政府把一些適宜文創產業發展的閒置學校拿出來和活化一些工廠大廈作為文化社團、文創企業設立文化創意中心,以全方位、多角度、多舉措,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創產業,形成一批百萬級、千萬級小微型集群性文創企業。
第二十一、建議放權民間文化社團組織和十八區民間社團擔當推廣文化藝術更重要角色。建議香港特區政府要改革地方行政,放權民間文化社團組織和十八區民間社團,擔當推廣文化藝術更重要的積極角色。更有效推廣中華傳統文化藝術,形成「文化香港、人人文化」的風氣。發揚地區文化色彩,鼓勵具規模及水準的民間藝團多到各區義務巡迴演出,為香港市民提供更多、更佳的文化生活服務。
第二十二、建議珍惜香港歷史建築,加強活化保護,融入香港社區。汲取主教山配水庫和油麻地配水庫獲評為一級歷史建築的經驗,建議香港特區政府訂立指引及決策機制,鼓勵民間參與發掘和報告重要歷史建築物或建築群。同時,對有保留價值的歷史建築物或建築群、街道和特色社區,在城市規劃大綱圖上列為特定類別,依據法例加以活化保護,協助減少觀賞障礙,讓歷史建築物尋找新用途,發揮新的社會功能,讓歷史建築更好融入香港社區。
第二十三、建議更好發揮香港各大院校及內地院校培養香港文化藝術人才的作用。同時,支持中、小學做好文化傳承工作,加強青少年文化藝術培養。青少年是香港乃至國家的未來和明日之星,應下大力氣加以培養和支持青年積極向上流動。香港培養演藝人才的院校主要是香港演藝學院,招生能力有限。青年演藝人才培養過於本土化,對香港未來的文化藝術隊伍建設不利,也影響青年向上流動。香港各大院校應拓展文化藝術系,擴大招生範圍。內地藝術院校優勢很大,建議香港特區政府要努力促使中央音樂學院、中央戲曲學院、中央美術學院、北京電影學院、上海戲劇學院及中國傳媒大學等名校儘量擴大在香港的招生,幫助香港培養文化藝術人才,這對在香港建設一支與國際文化藝術市場相對接的具有國家觀念和民族意識、德才兼備的青年文化藝術人才隊伍具有戰略意義。內地其他名校也應擴大在香港的招生,為香港培養各方面的青年文化藝術人才。同時,支持香港中、小學做好文化傳承工作,加強青少年文化藝術培養。中、小學校是承傳文化藝術的重要平臺,應擴闊校內文化藝術教育課程內容,強化文化藝術師資,增加學生文化體驗活動,結合課程與課外活動讓學生的文化藝術能力多元發展。建議成立由香港特區政府資助的「青少年文化藝術培育中心」,讓不同階層青少年接受多元藝術培訓,包括向學生提供資助,鼓勵學生欣賞更多文化表演等。
第二十四、建議放寬政策支持內地有成就的文化藝術人才來香港發展。香港非常缺乏舞蹈、非流行音樂、戲曲尤其是中國地方戲曲、編導、美術等方面的人才。建議香港特區政府專門檢討優秀人才入境計畫、輸入內地人才計畫,適當放寬引進條件,吸引更多內地有成就的文化藝術人才來香港發展,包括從事表演、編導、教學等工作。
第二十五、建議制定文化藝術考級標準和完善職級技術評定與職業專業證書認證等關鍵性制度及措施。香港長期以來缺乏文化藝術各門類考級標準和職級技術評定與職業專業證書認證等制度及措施,這不僅不能使香港文化藝術與國際文化藝術接軌,也不能與內地文化藝術相對接,直接影響香港文化藝術人才創造的工作成就、人才脫穎而出、就業等事宜,更直接制約了香港文化藝術事業乃至文化創意產業的大繁榮大發展。為此,建議香港特區政府按照香港文化藝術分門別類制定考核標準和完善職級技術評定與證書認證等制度及措施,以極大的刺激香港文化藝術事業和文化創意產業的大繁榮大發展,為香港打造「國際文化之都」,構建「國際文化中心」而集聚優勢。
第二十六、建議設立「香港文化智慧財產權中心」,便利文化藝術智慧財產權登記、註冊、產權認證和保護、產權交易等,支援文化藝術人才和大學生、中學生等青少年把所創作的作品變為商品價值化。香港很多文化藝術人才創作了大量國內外認同的文化作品,香港大學生、中學生等青少年也有很多文化創意作品和新發明。建議專門設立「香港文化智慧財產權中心」,以區塊鏈新方式,實現可溯源不可篡改,便利文化智慧財產權登記、註冊、產權認證和保護、產權交易等。香港文化藝術人才薈萃,但專業院團等機構較少,主要以民間社團為主開展文化藝術活動,很難把創作的作品進行商品價值化。香港大學生、中學生等青少年的文創作品和新發明也很難商品價值化。故建議香港特區政府支持與幫助香港文化藝術人才和大學生、中學生等青少年把所創作的文化藝術作品透過某種商業機制轉變為具有文化價值和商業價值的商品,使文化藝術人才早日富起來、強起來,使青少年實現夢想,以增強中華文化的拉動性作用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創新發展、欣欣向榮的香港文化新局面。
第二十七、建議密切與中阿衛視合作,使香港擔當講好中國故事的海外傳播中心,大力推動「一帶一路」建設。中阿衛視是總部位於阿聯酋迪拜的國家級衛星電視臺,於2017年5月獲得中國外交部批准,在中國設立常駐新聞機構「中阿衛視中國新聞中心」,是傳統絲綢之路上唯一中外合資的衛星電視臺,覆蓋西亞北非22個阿拉伯國家和地區近5億人口。中阿衛視北京機構被中央宣傳部、商務部、財政部、文化和旅遊部、廣電總局五部委評為「國家文化出口重點企業」。中阿衛視致力於傳播中阿兩地文化,建立新聞資訊、人文科技、商貿交流的媒介平臺,採用「網台聯動」、「星網結合」的方式,將衛星電視的公信力與互聯網的傳播力有機結合,積極踐行「一帶一路」倡議,講好中阿故事、傳播兩地聲音,擔綱中阿民心相通、貿易互通的橋樑和紐帶。建議香港特區政府支持官方、民間機構密切與中阿衛視合作,使香港擔當講好中國故事的海外傳播中心,大力推動香港與西亞北非22個阿拉伯國家和地區的文化產業及商貿合作。
第二十八、建議專門扶持儘快複辦具有65年歷史的亞洲電視實行重大變革後全面播出。亞洲電視具有65年歷史,品牌既大又好,深受廣大香港市民和內地民眾、東南亞各國和地區喜愛,香港社會對其停播都深感可惜。建議香港特區政府專門扶持儘快複辦亞洲電視,恢復亞洲電視的免費電視牌照和在內地落地等相關事宜。
亞洲電視進行重大變革複播後,將用粵語、國語、英語播出。相對內地和國際,香港網路新媒體是個死角,屬於未開發的窪地。亞視須將傳統電視節目與網路自媒體、融媒體對接,線下與線上對接,利用好互聯網,力爭打造一個香港最大最有影響力的「抖音」式的網路大平臺,增強廣大港人尤其是中青年和少年的「粘性」,成為他們「離不開、舍不下、天天想、時時看」的新媒體,為香港長期繁榮穩定創造良好輿論環境。同時,亞洲電視將立足香港、 面向2300多萬人的臺灣、面向1億人群的海外華人、面向對亞視情有獨鍾的6.5億人群的東南亞各國、面向5億人群的西亞北非22個阿拉伯國家和地區、面向歐美國家主流社會,努力把香港建設成中華文化海外傳播的中心和主陣地,著力傳播香港乃至中國好聲音,講好香港乃至中國故事。
第二十九、建議專項支持已註冊的「香港京劇院」發展「國粹」文化藝術。京劇是「國粹」,鑒於粵、港、澳、台四地還沒有京劇院,從傳承中華文化藝術的角度出發,建議香港特區政府大力支持已註冊的具有專業性、職業型、高水準的「香港京劇院」發展,著力在粵、港、澳、臺地區大力弘揚國粹文化藝術。
香港作為「一國兩制」的特別行政區和獨特的文化優勢,已具備打造「國際文化之都」,構建「國際文化中心」的基礎、條件和競爭能力。也最有把握在李家超先生第一個行政長官任期5年內儘快打造成「國際文化之都」,構建為「國際文化中心」。打造「國際文化之都」, 構建「國際文化中心」,是香港特區「發現新亮點、製造新熱點、疏通堵塞點、創新增長點」的大舉措;是國家對外開放、保障國家文化安全、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迫切之需與必然選擇。打造「國際文化之都」,構建「國際文化中心」要有目標:「一年初見成效;三年大見成效;五年實現目標」。所以,李家超先生就任行政長官後,在領導香港特區政府著力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的同時,尤其注重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大發展,在全球認可的香港現已有的「三個國際中心」基礎上,再打造成「國際文化之都」,構建為「國際文化中心」,而使香港成為全球認可的「四個國際中心」,就是李家超行政長官和所領導的香港特區政府對香港市民的極大貢獻!更是對國家、對香港最大最好的貢獻!也是對世界文化藝術的最大貢獻!所以,香港需要在國際文化城市定位的大前提下,充分提升和發揮香港大文化優勢,同為香港開新篇,為把香港儘快打造成「國際文化之都」,構建為全球矚目的「國際文化中心」而努力。
(本文刊登於2022年5月17-19日大公報。)
上 http://www.takungpao.com.hk/opinion/233119/2022/0517/720373.html
中 http://www.takungpao.com.hk/opinion/233119/2022/0518/720779.html
下 http://www.takungpao.com.hk/opinion/233119/2022/0519/721196.html